跳转到内容

木瓜溪避溢桥

坐标23°56′12″N 121°32′25″E / 23.936794°N 121.540264°E / 23.936794; 121.54026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木瓜溪避溢桥
台东线木瓜溪避溢桥
坐标23°56′12″N 121°32′25″E / 23.936794°N 121.540264°E / 23.936794; 121.540264
承载台湾铁路管理局标志 台铁台东线
跨越木瓜溪
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地点花莲县
吉安乡寿丰乡
官方名称木瓜溪避溢桥
维护单位台湾铁路管理局标志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仁寿桥(台9丙线)
下游桥梁木瓜溪桥(台9线)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上承式简支预力混凝土梁桥
下部结构:混凝土桥墩与沉箱基础
全长340米(1,115英尺)
宽度单线桥梁5.4米(18英尺)
桥墩数16
历史
完工日大日本帝国1911年8月15日
台湾地区1982年?(东线拓宽)
台湾地区1987年1月16日(重建)
开通日台湾地区1989年6月29日
地图
地图

台铁木瓜溪避溢桥是位于中华民国台湾花莲县木瓜溪支流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花莲县吉安乡吉安车站寿丰乡志学车站,于1987年重建新桥。

沿革[编辑]

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临时台湾铁道队山根武亮等人于1897年1月曾踏勘横断铁路及东台湾花莲港地方铁路路线[1]:94,而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也在1907年1月率铁道部长长谷川谨介、技师铃木善八等人由花莲港沿璞石阁(今玉里)至卑南(今台东)巡视勘查[2]:7,之后由铁道部于1910年2月1日开始建设花莲港(今花莲铁道文化园区)至璞石阁(今玉里)间轻便铁路,采用762mm轨距[2]:30[a],行经木瓜溪支流处架设木瓜溪第一避溢桥与第二避溢桥。同年12月16日,包含木瓜溪避溢桥在内的花莲港鲤鱼尾路段开通营运[2]:110[b]

木瓜溪第一避溢桥与第二避溢桥于1910年2月1日开工,两桥均为3孔钢钣梁桥,每孔跨度40呎,桥长129呎(约39.3米),在外国制钢梁尚未运达前,先架设临时桥,以利该年12月花莲港鲤鱼尾段营运[2]:35。隔年(1911年)8月15日,本桥竣工。4年后的1915年3月31日,两桥都增加跨度40呎桥孔1孔[2]:37

由于木瓜溪上游河道不稳定,主流改道时即直冲第一、第二避溢桥,因此第二避溢桥曾遭受严重灾害,日治时期曾扩建至14孔,后又慢慢拆除至仅剩7孔[4]

二战后1978年7月1日起,台铁局进行东线铁路拓宽工程,将台东线铁路由原来的762mm轨距拓宽为1067mm,鉴于木瓜溪河道多年来已较为稳定,因此拓宽时配合河道水流,于木瓜溪支流分别架设第一、第二避溢桥,以结省工程费。第一避溢桥设计为4孔跨度4.95米连续版梁桥,形态类似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底止于河床面,稳定性差;而第二避溢桥则为3孔跨度13.5米钢筋混凝土丁字梁桥。

东线铁路拓宽工程于1982年6月27日竣工通车[5](但舞鹤~三民间自强隧道前后路段除外),两座避溢桥铺设1067mm轨距铁轨。由于通车后行车密度及速度提高、列车载重与牵引力增加,再加上河床因多次山洪暴发、河道明显改变,故桥梁通车后不久,第二避溢桥南端路基即于同年7月29日遭冲失60米,第一避溢桥也同时达到满水位,两侧桥台翼墙损坏,复又以桥梁高度不足、通水容量不够,致使桥梁稳定性日差,已达危及行车安全程度,因此台铁局于1980年代后半期,将木瓜溪第一与第二避溢桥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计划重建[6]

重建[编辑]

本桥重建于原本木瓜溪第一与第二避溢桥的下游侧(东侧)16米处,合并扩建为今天的木瓜溪避溢桥,计17孔桥孔,全长340米,桥位提高2.22米,但桥位提高后,北端纵坡超过台铁最大坡度限制(15‰),所以将本桥北端不远处的干城车站[c]站场一并改建抬高1.6米[d]

重建的新桥上部结构为上承式简支预力箱型梁桥,跨径20米,桥面总宽5.4米。下部结构为单柱悬臂式桥墩,基础为长15米、半径5米之圆形开口沉箱,1986年1月18日开工,1987年1月16日完工。新桥竣工后接着办理干城车站站场提高工程,原本计划待干城站北方地下道开工后18月才启用新桥,但缓不济急,为了早日解除台风季对旧桥的威胁,台铁局提前在1989年6月29日自干城站内以原第3股道拨接新桥通车[4],新避溢桥自该日起使用至今。

近况[编辑]

2014年6月28日,包含木瓜溪避溢桥在内的台东线完成电气化通车营运[7]

注释[编辑]

  1. ^ 但桥梁隧道路基以1067mm轨距的建筑标准设计,以期日后能与西部1067mm轨距的纵贯线衔接[2]:30
  2. ^ 前一日(12月15日)即有一客货混合列车运转[3]
  3. ^ 现已废站。
  4. ^ 干城站抬高工程,同时将车站北端平交道南移,改建为车行地下道[4]

参考文献[编辑]

  1.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著;江庆林 译. 《臺灣鐵路史》上冊.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0年6月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臺灣鐵道臺東線》.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7年5月5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2020年7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0日) (日语). 
  3. ^ 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应用史学研究所 (编). 《吉安鄉志》. 花莲县吉安乡: 花县寿丰乡公所. 2002: 页377 [2020-07-01]. ISBN 9570107111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6冊技術篇(四).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台湾)). 
  5. ^ 〈东线铁路拓宽完成 明天上午通车〉,《联合报》,1982年6月26日2版(繁体中文)
  6. ^ 寿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87: 页264~271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台湾记忆.(繁体中文)
  7. ^ 〈花東鐵路電氣化 6月28日通車典禮〉. 《自由时报》. 2014年6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5日) (中文(台湾)). 

相关条目[编辑]